今天的男人流行《心太软》,在这首嗲声嗲气的流行歌曲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男性的集体精神疲软,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总是心太软,恐怕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太软,比如那些足球明星,他们就总是脚太软……今天的男人已经丧失了《把根留住》时代的激情与深沉,丧失了《九百九十九朵玫瑰》时代的纯朴与真诚,剩下的只是一些萎靡的叹息、矫情的泪水以及自虐癖式的伤痛。试问:既然你总是那么软,还能指望你“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吗?
不知你注意没有,如今的男人流行称“男孩”,二十好几的大小伙子,却喜欢动不动来一句带点齿音的醋溜语:“其实,我们男孩……”在这些爱唱《心太软》的“男孩”身上,我们已经很难感觉到什么男子气了,他们既没有男人的硬朗,又没有孩子的纯真,他们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些甜腻的、油滑的脂粉气。
在化妆品专柜,他们正与女士们挤在一起,精心地挑选着娇韵增白蜜、玉兰油护肤霜、什果冰润唇膏、少女之春洗面奶……在美容中心,他们也闪亮登场,接受着除了隆胸以外的全套呵护,什么果酸护理、电子漂白、芳香按摩、草本嫩肤……
尊敬的女士们,你们是否发现:今天的先生“恰似你的温柔”?
曹孟德对酒当歌的英雄气慨,苏东坡大江东去的万丈豪情,辛弃疾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鲁迅横眉冷对的凛然正气,毛泽东残阳如血的雄浑苍凉……这样的男人境界,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时代不一样了。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文明社会,你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所以你就得学会“扮靓”。公司严格的管理制度规定你不能抽烟,不能留胡子,不能大声说笑,但你得小心翼翼地学会讨好上司(回家又以同样的方式讨好太太),毕恭毕敬地面对客户。在一些交际场合,为了表现自己的“品味”、“情调”,你还得学会送玫瑰、喝红酒、用餐巾纸、做蒙娜丽莎式的微笑,说明星式的“哇———”。美国心理学家贝姆研究认为:“男性之所以女性化,是因为社会意识到女性品质中的彬彬有礼和注重打扮的特点更适合商业氛围,更具有公关、沟通和推销等方面的优势。”呜呼,转型期的社会带着男人进入了“转性期”。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有学者发现,由于现代男性大量接触化合物(比如洗面奶之类),这些化合物所含的二氧化物有一种复制雌激素的功能,人体吸收这些二氧化物后,就会刺激雌性荷尔蒙分泌增加。另据美国营养学家Andrew博士研究发现,为了使肉鸡肉牛长得又肥又嫩,饲料增长素里含有一定的雌激素。当你吃下一只鲜美的炸鸡腿时,这只鸡腿所含的雌激素就会被你摄入———假如你是一位女士,那可能越吃越有女性魅力;假如你是一位先生,结果可想而知。
在20世纪末,全球掀起了“中性化浪潮”。所谓中性化,即女人要有点男人味,男人要有点女人味。与“女强人”、“酷女”、“辣妹”相对应的是“奶油小生”、“大男孩”、“俊男”。今天,女人可以剃板寸(上海女大学生曾经流行剃光头),穿马甲、戴男装手表、蹬方头粗跟鞋,男人也可以戴耳环、扎辫子、抹增白蜜、穿梦特娇内衣。女性已经不再是一个性别概念,而是一种超越性别的形象概念,正如西方一位时装设计师所言:“其实,谁都可以女人一些。”
我们注意到,女性化形象的至尊地位不但影响着男人的形象,而且也影响着商品的形象。比如轿车,其造型极力追求柔和、圆润的流线型,曲线和弧度犹如女人的身材一般优美动人,很难见到有棱有角的直线型了。还有手机,前些年那种沉甸甸的“半砖头”早已老土,换代产品一代比一代造型玲珑、体态轻盈、色彩华丽,“大哥大”逐渐缩为“小妹小”。
今天,全球已进入一个“雌雄同体”时代,“中性”(Unisex)已成为一个越来越时髦的概念。
台湾专门有一家名叫“第三性”的酒吧,今年又发起一个“娘娘腔关怀协会”,娘娘腔们经常聚在“第三性”酒吧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尊重“多元化”的美国舆论则提出“超性别主义”、“性转化运动”。随着男性和女性的界限日渐模糊,他们对具有性别色彩的指称,比如先生(Mr)、太太(Mrs)、小姐(Ms)一律统称中性化的“M”。然而,我们不能不忧虑的是:中性化浪潮在男人身上不仅表现为打扮的靓丽、举止的娇柔、表情的妩媚、皮肤的白嫩……可怕的是会影响到他们在心理乃至生理方面发生什么变异,至少目前已经开始“心太软”了!